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。
雖然網(wǎng)絡上一直有視頻傳播,在俄烏戰(zhàn)爭中俄羅斯遭遇烏克蘭無人機攻擊損失慘重,但整體來說,俄士兵卻對澤連斯基感謝連連。
只因為俄軍在俄烏戰(zhàn)場上繳獲了多種美式武器和西方各國的先進武器,如美制步兵戰(zhàn)車、英制巡航導彈等,這些裝備對于俄羅斯的武器研究有著重大的推進。
要知道,這些武器平時對其他國家都是禁售的,要想了解它們真是可遇不可求。
由此,普京才會當著眾軍官的面說道,“既然都送上門來了,為何不利用逆向工程學,看看對手武器內部的結構呢?”
“逆向工程學”,是一項技術再現(xiàn)的過程。即對一個項目產品進行逆向分析及研究,從而演繹并得出該產品的處理流程、組織結構、功能特性及技術規(guī)格等設計要素,以制作出功能相近,但又不完全一樣的產品。
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逆向研究并不是那么簡單,尤其是武器裝備,更是涉及到材料學、工程學等各方面,也只有像俄羅斯、中國、美國等擁有頂級科學研究的國家才有可能實現(xiàn)。
但,有總比沒有好。
說到武器研究和“逆向工程學”,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,多年來我國的武器系統(tǒng),很多都是在仿制蘇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,好像幾乎沒有美式的仿制。
難道美式武器比蘇式更先進,難度更高嗎?
其實不然。這一結果與我國的武器發(fā)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關于這一點,還得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說起。
新中國成立伊始,我國的軍工科技幾乎還是零起步。當時我國擁有的武器五花八門,有美國的榴彈炮,蘇聯(lián)的自動步槍和火炮,英國的、法國的、日本的,統(tǒng)統(tǒng)都有。
無一例外的是,這些武器都是在抗戰(zhàn)時期我軍成功繳獲的,并不是我國生產的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當時我國擁有的“武器”,至少來自20多個國家,由此毛主席調侃說我們的武器是“萬國牌”。
就連1949年10月1日國慶,我國在天安門廣場閱兵時展示的武器,都還是“萬國牌”。
嚴格意義上來講,我國武器的發(fā)展還是從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后才正式開始的。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才發(fā)展到如今現(xiàn)狀,其中就有蘇聯(lián)的影子。
第一階段:仿制蘇聯(lián)武器
上世紀50年代,我國與蘇聯(lián)同處于社會主義陣營,蘇聯(lián)為了坐穩(wěn)“老大哥”的位置,有意拉攏我國,對我展開了經濟援助和技術支持。
其中,就包絡武器的生產和裝備。
1952年初,蘇聯(lián)就曾派了一個五人組的專家組,深入到我國就兵工廠的建設和武器仿制生產,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考察。
同時,為我國提供了包括122毫米榴彈炮在內的15種陸軍武器全套設計圖紙、資料,后經過一年多的努力,1954年9月,我國齊齊哈爾127廠就生產出了第一批裝備。
在蘇聯(lián)經濟和技術的援助下,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(1953-1957年),就基本構建起了包括武器生產在內的重工業(yè)體系。
這一時期,我國可以說是原原本本的照抄了蘇聯(lián)的方案,武器生產的模版和標準,和蘇聯(lián)幾乎是一模一樣的,說是仿制,其實100%復刻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個因素,當時為了培養(yǎng)我國的軍工方面人才,曾多次派遣優(yōu)秀學子赴蘇學習。其中包括空軍領域、導彈領域等。
這樣一來,在蘇聯(lián)教育模式的影響下,更夯實了武器仿蘇的大方向。
第二階段:自行研制武器
上世紀50年代末期,因種種原因影響,我國與蘇聯(lián)關系出現(xiàn)裂痕,蘇聯(lián)終止對我國的經濟援助和技術支持。并于1962年撤離完了所有援中專家。
蘇聯(lián)撤離后,我國只好開始自行研制武器。
因當時我國的技術有過多的依賴了蘇聯(lián)的培養(yǎng),加之此前的所有工業(yè)體系鏈都是圍繞蘇制武器建立的,由此,我國自行研制階段,也脫離不了蘇制武器的影響。
第三階段:精研升級武器
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,我國在武器研究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,同時也擁有了自主研發(fā)武器的能力。
自那時起,我們逐漸擺脫了蘇制武器的技術壁壘和固有影響,開始引進和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,“博采眾長、融合吸收”,使武器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(fā)展。
遺憾的是,自抗美援朝美國戰(zhàn)敗后,美國一直沒有放松對我國的限制。雖然1979年中美建交后,關系有所緩和,但在武器研究軍事領域,從來沒有停止對我國的技術封鎖。
時至今日,美國和歐盟依然對我國執(zhí)行著武器禁運的政策,制約和打壓著我國武器發(fā)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在戰(zhàn)場上或者因美國的入侵,我國曾零星獲得過一些美式裝備。但因哪些裝備都極其零散,研究起來如同盲人摸象,幾乎沒有研究價值。
另外,武器研究或仿制,是一個系統(tǒng)性的工程,并不是臨時解決幾個小問題就可以實現(xiàn)。甚至仿制也只能仿其形,在科技和材料學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條件下,仿制都無法實現(xiàn)。
正是因為如此多的因素制約,同時結合我國的武器發(fā)展史,才會給人一種錯覺:我國只能仿制蘇式武器,不能仿制美式武器。
只能說這樣的理解,是偏駁的,不合理的。
讀者們,關于“我國的武器發(fā)展史”,大家怎么看?如果喜歡本文章,請分享收藏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