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探秘志 > 科學探索 > 正文

6個月要消耗29.7萬升氧氣,在我國空間站里,氧氣從何而來?

對于人類乃至整個地球生態(tài)圈而言,氧氣都是最重要的,縱然你強悍如貝爺,可以在荒野中找到食物和水,甚至能只靠水活一星期,但只要沒有氧氣,幾分鐘之內就會嗝兒屁。

據統(tǒng)計,一個成年人一天大約要呼吸2萬次到2.8萬次,在地球上這一過程可以毫不費力地發(fā)生,但對于生活在距離地面400公里高度,國產的空間站內的3航天員們來說,呼吸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

此時此刻在我國空間站內,翟志剛、王亞平和葉光富三名航天員,正在執(zhí)行他們?yōu)槠?80天的太空任務,每天都要消耗1650升氧氣,這樣算下來,在6個月的空間站工作生活中,他們一共得消耗至少29.7萬升氧氣。

在遠離地球的空間站上,制造這么多供給航天員日常呼吸用的氧氣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為空間站雖然還算是在地球大氣層內,但空氣已經非常稀薄了,無法直接吸取氧氣,那空間站上的氧氣是從哪兒來的呢?

答案是電解水

科學家對如何在空間站內制取氧氣,其實很有研究,因為在國產空間站升空開始工作之前,由美國和俄羅斯等16個國家聯合建造的國際空間站,就已經在太空中工作了20多年了,期間從未出現過氧氣不夠用的情況。

而他們采用的辦法,就是在空間站內把水電解,分成氧氣和氫氣,這種辦法雖然因為很費電,在地球上很少見到,但在擁有巨型太陽能電池板的空間站上,電解水其實還是個不錯的選擇,最重要的是它足夠安全。

因為在1967年的時候,美國用于實驗登月的阿波羅1號飛船就曾因為壓縮氧氣而發(fā)生了火災,等地面人員千辛萬苦耗時5分鐘終于打開艙門后,里面的三名美國宇航員已經全部喪生了。

事故就是由電火花點燃艙內純氧而引發(fā)的,所以后來航天界再也不會直接把氧氣壓縮后送上太空,供宇航員們呼吸使用了,只有地面上還會采用氧氣瓶存儲壓縮純氧,為醫(yī)療或者潛水員們的水下活動服務。

看到這里有人會問了:電解水同時產生的氧氣和氫氣里,氫氣也是非常易燃易爆的氣體,空間站內是如何保證氫氣安全呢?

這次用國產空間站來舉例

我國空間站內的電解水裝置在產生氧氣和氫氣后,氧氣會被航天員們吸進去然后置換出二氧化碳,之后二氧化碳會被收集起來再和之前產生的氫氣進行反應,最后生成可以被再次分解的水,以及易燃易爆的甲烷氣體。

當甲烷被排出空間站后,就可以繼續(xù)進行電解水過程了,根據實際應用中的數據,在國產空間站里只需要分解1升水,就能循環(huán)產生620升氧氣,完全能滿足一名航天員一天550升氧氣的呼吸需求,每天最多電解3升水,就能保證三名航天員的工作生活。

由此不難看出,空間站內氧氣的問題其實就是水的問題,在電能由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情況下,只要有水就能有產生源源不斷的氧氣。

我國往空間站上運水,用的是天舟系列貨運飛船,每20升水會被包裝成一個水包,既可以用來電解產生氧氣,也能供給航天員們日常飲用和洗漱,不過由于空間站內水資源太過寶貴,所以這些水包內的水最后都會并入水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中。

航天員的尿液,汗液,以及水蒸氣,也會一起進入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中,通過一系列的凈化和蒸餾,把這些廢水重新變成可以飲用的水。

總而言之

我國3名航天員在國產空間站內生活的這180天里,幾乎所有液體資源都會被重復利用,同樣的場景也會在國際空間站上上演。

太空生活在短時間內的未來,是不太可能舒適化的,因為人類文明目前還處于太空時代的黎明,科研任務才是太空生活的重頭戲,我們普通人想上太空度假或者生活,至少還得再等幾十年才能實現。

分享至:

科學探索相關

郵箱不能為空
留下您的寶貴意見